如果使用百v度A*PP或者U*C/Q.Q浏览器不显示内容or乱码,请关闭广告屏蔽功能or畅读模式,或者安-全模式(今日*头条须关闭安-全模式)
在培训人员技能之余,科考队还要进行一定量的军事训练,掌握各种班组武器的操作,这是海军司令部、国家气象局联合下发的指示。南极洲本应是一片和平的大陆,但在《南极条约》生效前,南极洲的非军事状态只是各国之间的一种默契,并没有法律的约束,那种最坏的情况是有可能出现的,不得不防。
我们去大连附近的部队靶场训练时,科考远征队的第五个分队在那里和我们会合了。
最初定下来的远征队五个分队是船舶队、科考队、工程队、卫勤队,这新加入的第五队是记者队。
见到记者队之前,我想船舶队和工程队里都有通讯员,写新闻稿难道还不够吗?为什么要专门派记者队,一口气把八一厂、军分社(新华社军事分社)的人派来了22个?真是多此一举。
在靶场我就对记者队的领队张涛说,哎,你们队都是些文化人,军事训练就不用搞了,我们这些人掌握技能就行了。
张涛哼了一声,在长桌上找到一支57式手枪,把满弹的弹匣塞进去,砰砰砰砰就对着25米靶一通速射,打完一看,15发子弹全都上靶,而且打在靶中央的弹孔还真不少。
“当年我可是两进汉城、最远到过三七线的人,”张涛说,“说到玩枪,我可能比你熟。”
我:“哇,张队长,厉害。你们八一厂、军分社的记者都有这等本事吗?”
张涛:“那当然,我觉得记者队可以免训这个项目。”
我不停地点头:“张队长,你说得太对了,军事记者就是可以免训,这样,记者队明天的军训,就改练习抡大锤吧!”
……
工程队的工程骨干人员规划科考站的建筑数量、布局、附属设施;科考队不断领取接收新设备调试;船舶队天天在船厂抡大锤;卫勤队也在领取药品物资,还管所有四个队的防寒训练和极地生存培训;记者队用电影机拍我们的准备过程,有时候也亲自抡大锤体验。
这就是准备时期的日常工作。
大连建新公司很快按照苏联图纸生产出来了预制建筑,整个远征队就用这些材料在大连附近试着搭建房子,既是测试国产预制房屋是否合格,也是培训远征队盖房子的熟练度。
在房子盖好以后,还得测试测试坚固程度,大连当然没有18级大风,我们就用推土机的土铲顶着预制建筑,然后轰油门推,如果推不动,那说明房子的结构、地基安装牢固度都是合格的。如果推倒了,那就看看到底是哪个地方先崩,然后改进。
船舶队的老方在训练基地和船厂之间来回跑,他经常发愁船舶的改装工程太复杂,怕工期控制不住,又怕改装设计做得不合理。
其实这段时间船舶局的程旺局长也在大连,两艘科考船的改装是他亲自抓的,但程局长有时候也拿不定主意。
我就问老方:“你和程局长拿不定主意的改装项目,还可以联系上海船舶设计院让他们当参谋嘛。”
老方说:“上海船舶设计院一直在后面支撑,但南极科考船上海院也是头一回做,心里也不踏实。程局长都差点儿想求唐部长支招了。”
我说:“对呀,唐部长要是支招,那可就完全不用担心了!”
老方摇头说:“唐部长现在找不着人,可能在忙其他更重要的工作吧。”
——老方猜得可真准,唐部长9月以后就亲自统领原子弹氢弹研究小组攻关啦。大家应该在中国核武器纪录片里都了解到了,1960年1月我们原子弹氢弹三连爆,关键的突破就是在这两三个月。核武器的研制是国家头等大事,南极科考也是国家大事,但是优先级摆在这儿,所以我们不能事事求助,有时候就是得靠自己。
……
国庆节过后,远征队还多了一项人人都要做的事情:写遗书。
写遗书时的心理是非常微妙的。之前宣誓说不怕牺牲,训练时说牺牲在南极成为南极烈士也值了,但当提笔给老婆写这些内容,就觉得手里这支笔很沉很沉。前前后后想了很多,但下笔写出来的很少,我的遗书只有半页纸,嘱咐老婆好好看娃,马上读高中了要学好数理化,又说如果方便的话照看照看我爸妈,就这些。
历史博物馆搞过中国南极远征的专题展,上面就展出了一些队员的遗书,不过没有我的,可能是我的字写得太差了,哈哈。
10月14日,远征队提前一天出发。收拾好行装上船。两艘船都是崭新,住宿舱里一股子油漆味儿,远征队的物资补给堆满货舱。
在码头,萧司令员、竺院士、气象局的涂长旺局长给两艘船送行。
萧司令员对我们说:
“中国是一个大国,要研究极地,了解地球的环境、从而在更深的层面了解中国的气象,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。中国要对极地的科学探索、开发利用拥有发言权,要确保南极被世界各国用于和平开发和科学探索。”